晉江的制造業車間里,機器轟鳴聲中夾雜著新生機——一張張略帶青澀的面孔在老師的帶領下熟悉設備流程,時不時交流著。這是百宏集團“教學培訓基地”的日常一幕,也是晉江企業用人策略深刻變革的生動縮影。
在產業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晉江企業的用人策略正經歷著從“量”到“質”的深刻轉變。從過去廣泛的社會招聘,轉向與院校深度合作、精準培養“內生型”人才的模式,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選擇。華宇錚鎣集團、百宏集團等本土龍頭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從“用人”到“育人”的根本轉變,不僅大幅縮短了人才培養周期,更構建起適應未來競爭的高質量人才梯隊。
人才內生 從“廣納賢才”到“精準育才”
華宇與泉州師范學院合作的鞋類設計大賽即將落幕,這場歷時近半年的賽事帶來的效果,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學生競賽。
從今年7月開始,華宇的技術骨干就頻繁走進校園,為學生授課培訓,將企業的實際需求融入教學環節。華宇人力資源總監馮強表示,華宇不是為競賽而競賽,而是站在公司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對企業和業務有深入了解。
這種“人才前置”的培養模式效果顯著。馮強給出一組對比數據:以往應屆畢業生成長為經理可能需要5年,而現在通過校企合作的定向培養,3年就能實現。更重要的是,這些“提前浸潤”企業文化的學生,入職后的適應期縮短了一半以上。
同樣的故事也在百宏集團上演。
“近三年來,班組長、主任、經理級別以上的管理人員,90%以上來自內部晉升。”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徐紅民表示,“我們正從‘獵才’轉向‘育才’。”
徐紅民透露,百宏集團近年來在校企合作育人與社會招聘人才的比例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一轉變在2023年之前就已明顯,并且在2023至2025年間持續深化。目前,百宏通過‘訂單班’、共建學院等方式培養的人才,已占技術崗位新招聘人員的七成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這種轉變反映了企業對人才價值認知的深化。企業不再將人才視為‘成本’,而是作為‘資本’來經營。通過校企合作提前介入人才培養,實際上是對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投資。
產業驅動 智能化轉型催生育人新模式
制造業的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人才需求格局。在百宏的滌綸工業絲智能生產車間,自動化落筒機精準作業,AGV小車有序穿梭,這些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對操作維護人員提出了全新要求。
“過去招聘機修人員,掌握機械傳動知識即可;現在則需要懂電氣控制、數據監測,甚至要具備基礎編程能力。”徐紅民坦言,傳統招聘模式難以滿足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我們可以提前介入課程設置,定向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成品人才’。”
“作為福建省唯一獲得6個工種職業技能自主認定的企業,我們建立‘師帶徒—專業培訓—競賽選優’的閉環機制,就是要讓每一位工人都有成長路徑、有技能認可、有發展空間。”徐紅民說。
政策引導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泉州市作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推行“一校一群一產業”政策,促進了校企之間的深度對接。在這一背景下,百宏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合作成立的“智慧制造學院”,滿足了產業升級對智能技術人才的需求。
數字化進程的加速也推動了企業培訓體系的創新。華宇與黎明大學合作,共同開發了化纖、織造、染整行業的數字化教材,整合企業培訓資源,建立數字化學習平臺。“員工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端學習,大大提升了培訓效率。”馮強表示,這套系統不僅降低了培訓成本,更實現了知識的標準化傳承。
“產業升級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制造不僅需要員工掌握新技術,更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校企合作通過將真實生產場景融入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這是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實現的。”業內人士表示。
生態共建 從“單向用人”到“雙向賦能”
校企合作的深化,正在推動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的重構。百宏集團的實踐展示了多種創新模式:“訂單班”實現精準預聘,共建實訓基地把課堂搬進車間,產業學院對接產業升級需求。而傳統的“師帶徒”模式也在數字化時代煥發新生。
“剛來時我PLC編程是什么都不懂,是公司的師帶徒機制讓我入門,后續的專業培訓和技能競賽,一步步推著我往前走。現在我能帶著徒弟搞自主研發,這份成長離不開百宏的培養。”百宏電氣主任賴偉城說。
馮強認為,成功的校企合作需要企業真正投入資源。“我們不僅派遣技術骨干參與教學,還開放真實的生產場景作為教學案例。最近,我們正在將典型的生產優化案例改編成教學視頻,與合作院校共享。”
這種深度合作帶來了多方共贏的效果。對學生而言,提前接觸企業實際需求,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對學校來說,企業資源的注入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升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對企業來說,則建立了一條穩定、高質量的人才輸送渠道。
“校企合作要真正深入,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業內人士指出,“除了項目合作,還可以通過共建研發中心、共組教學團隊等方式,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
在徐紅民看來,校企合作將向更加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建議建立‘企業出題、院校解題、學生答題’的閉環機制,讓企業的真實需求轉化為教學課題,學生的創新成果直接服務于企業發展。同時,政府可以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實現人才供需數據的實時對接。”
在晉江這片制造業熱土上,從“用人”到“育人”的轉變,不僅是企業招聘策略的調整,更是發展理念的升級。當企業把人才視為最值得投資的核心資產,學校把產業需求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向時,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發展,必將為晉江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記者 曾小鳳 董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