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安濱吉路上,一臺新投用的無人清掃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能自如地在道路上行駛,清掃路面,遇到行人、車輛還會減速避讓。
近期,同安、集美等地上線多款AI智能化環衛設備。
機器人清掃道路更高效
當城市在晨光中緩緩蘇醒,同安區濱吉路上,無人清掃機器人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它沿著道路邊緣勻速前行,前端四組掃盤高速旋轉,將落葉、塵土等雜物精準吸入;遇到行人或障礙物,會自動減速避讓;通過路口時,還能識別紅綠燈信號,安全通行。
“無人清掃機器人的作業范圍涵蓋濱吉路、濱賢路、觀波路、觀濱路等27條道路,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同安區住建和交通局工作人員介紹,“依托AI算法,機器人可以實時識別道路狀況,自主規劃保潔路線,并配備了自適應調節掃盤,擁有吸、掃、沖、洗等多種模式,可以清掃路面,不留死角。”
據悉,無人清掃機器人投用,可以大大減輕環衛工人的負擔。機器人的清掃速度可達5公里/小時—10公里/小時,配備420L大容量水箱和1000L垃圾箱,可8小時連續作業。“無人清掃機器人可利用夜間等車流量較少的時間,精細化完成車行道保潔。如此一來,可以解放更多人力,專注做好人行道保潔。”工作人員說。
無人清掃機器人的背后,還有一套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實現環衛作業由“經驗決策”向“數據驅動”的轉變。平臺可實時監控清掃軌跡、設備狀態與任務進度,自動識別作業異常,并生成預警信息,為管理人員提供可視化決策依據。系統還能對作業模式進行動態優化,不斷提升運營效率與管理精度,推動環衛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記者還了解到,五緣灣濕地公園也已投用4臺AI智能巡掃機器人,園區內的硬地保潔工作幾乎都由機器人“接管”。近期,智能巡掃機器人新增自動尋找附近轉運點、向垃圾桶傾倒垃圾等功能,智能化進一步提升。
智能垃圾屋“上新”
在集美市政集團園林公司管養的南堤公園,一座融合紅磚元素和高聳的燕尾脊造型的垃圾屋格外吸睛。除了造型新穎外,智能垃圾屋還有“黑科技”——配備了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居民投放垃圾時,只需在距離屏幕兩三厘米的位置,隔空點擊“空中按鈕”,選擇垃圾類型,對應的投放門便會自動開啟。垃圾投放完成后,門會自動關閉。全程零接觸的設計,更加干凈衛生。垃圾屋配備了AI識別系統,管理人員可實時查看各點位垃圾投放情況,避免出現爆桶滿溢影響環境。
“這垃圾屋的設計很貼心,特別是空中按鍵,無接觸操作,投放完垃圾還可以馬上洗手,再也不用擔心弄臟手了。”一名經常到南堤公園散步的市民稱贊道。
(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仇慧亮)